龍虎網訊初冬暖陽下的挹江門,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派繁榮景象。隨著畫面驟然“翻轉”,時光倒回到85年前,血色寒冬中,滿目瘡痍的挹江門下,侵華日軍的鐵蹄破城而入……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在第九個國家公祭日前夕,一部反映傳遞記憶、展望和平的“真人實景+翻紙動畫”短視頻《歷史的凝視》今天(12月12日)起在多個平臺發布。
該視頻由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出品,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支持,龍虎網制作。
視頻以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馬雯倩和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研一學生張焱陽為主視角。馬雯倩是個“95后”,地道的南京人,她的曾祖母馬秀英是一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于去年10月19日離世,享年99歲。1937年侵華日軍進城時,馬秀英已是十幾歲的少年,她和母親隨難民們一起逃向安全區。在路上,她看到路邊全是尸體。她的三哥被日軍抓走,再也沒回來。大學時期,馬雯倩擔任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志愿講解員。今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7周年紀念日當天,馬雯倩和另外12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成為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
位于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南園的拉貝舊居,既是拉貝先生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救助南京難民的場所,也是他親眼目睹日軍暴行、寫下著名的《拉貝日記》的地方。2021年,由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牽頭的“拉貝日記與和平城市”團隊啟程,一年多來,團隊足跡遍及國內外6座城市,形成11萬字的調研報告,開展和平教育課程與活動30多場,涉及全國10省份、覆蓋2萬余名青少年。作為團隊的學生負責人,張焱陽全程參與了這一項目。
隨著馬雯倩和張焱陽的手掌交互翻動,馬秀英在85年前經歷的悲慘遭遇和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場景一一呈現,同時,拉貝先生和眾多國際友人冒著風險保護南京民眾的大愛義舉也成為至暗時刻中帶來希望的微光。在片尾,翻紙動畫又將挹江門、中山門、中華門從當年的黑暗歲月“翻”回到今天的和平景象,和平鴿從和平女神像手上振翅翱翔藍天,寓意傳遞歷史記憶、展望和平未來。
翻紙動畫使用了400張手繪畫稿、手翻1200次、定格拍攝2000張照片,制作團隊經過200多個小時奮戰才最終呈現。參與拍攝的馬雯倩和張焱陽表示,作為青年一代,不能忘卻在戰火中失去生命的人,不可辜負為和平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必須守護傳承這份不能忘卻的記憶,捍衛不容否認的歷史真相,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